当前位置:首页 > 转载 > 馥郁的麦香(逐梦)

馥郁的麦香(逐梦)

小红2023-01-16 07:09转载8150

1673814064234_1.jpg

图为麦田。赵进利摄

初冬时节,河北石家庄。71岁的郭进考正在通过网络视频远程指导种麦。

那片小麦试验田,远在海南三亚。但老人眼前,仿佛已浮现出青青麦田,一棵棵绿油油的麦苗,举着小手向他打招呼。

本来买好机票,要亲自送麦苗到海南,有事耽搁,只好让麦苗独自过去。头一天起苗,第二天上飞机,当天全部栽到地里。这就是郭进考的“小麦速度”。他常说,小麦育种有时间表,错过了,不能补!

一 

郭进考,全国小麦专家组顾问,河北省小麦育种首席专家,石家庄农林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

一说起小麦,他就兴奋,脸上泛起红光,皱纹也舒展开来。恰好晚饭吃馒头,他拿着馒头说:“一开始,我就是想让大家都能吃上白面馒头。”

这白面馒头,勾起他心中往事…… 

1951年11月11日,郭进考出生在河北新乐车古村。

家穷,人多,小麦品种不好,好地打不下麦。吃不饱,别说馒头,连粗粮也不够。童年和少年的他在穷困中长大,家里榨棉籽油点灯,母亲和姐姐在灯下为一家人缝补衣裳纳鞋底,他在灯下写作业。灯油没了,爱学习的他又跑到生产队牲口棚看书。饲养员见了夸他说:“就娃这股劲,干啥干不成?”

中学毕业,回村当过生产队队长、会计。1971年,郭进考考上石家庄农业专科学校。1973年,石家庄地区成立农业科学研究所,他有幸成为第一批技术员。

背着铺盖卷,走进农研所,眼前不是科研实验室,而是一个刚接管的简陋农场。住的地方没有生活用水,不能取暖,试验田是沙荒地,条件甚至还不如一般农村。

刚出校门的郭进考,主持小麦研究室。农研所是在滹沱河故道上垫土建成的,一没经费,二没试验田,三无设备,四无专家,连试验材料也没有。郭进考和同事们愣是在河滩上用小推车一点一点运土,在沙滩上建试验田,育出小麦种。

1975年,河北辛集马兰村的村支书来考察麦种。郭进考坦诚相告:“想要得到适合推广的种子,最好还是在和大田一样的土里育种。”村支书发出了邀请:“要不,去我们那儿试验?别嫌远!”

“远不怕。”

“去人就行,地、种子、人工我们出!”

于是,几个人一路颠簸,到马兰村扎根。这一扎,就是40多年! 

40多年后,郭进考回忆当初,特别感谢那位村支书的鼎力相助。后来,在给种子命名时,他起名为“马兰1号”。

二 

辛集马兰村外的麦田,来了专业育种的年轻人。

郭进考在马兰40多年,培育出5个获国家级奖项的优质麦种。马兰农场成为全国有名的农业科研“马兰基地”。

但上个世纪70年代,马兰农场就是一片废弃的烧窑地。  

农场距马兰村5里地,平日里就几个人。没收音机,没报纸,每天听得最多的,就是杨树上喜鹊的欢叫和麻雀的窃窃私语。“鸟鸣山更幽”,寂静之中,郭进考专心攻读相关书籍,手不释卷;他向村里农民请教,吸收他们丰富的经验。偶有闲暇,赶上村里放电影,郭进考和同事们步行5里地去看,这是他们唯一的文化活动。

广袤平原像是一张考卷,一行行麦垄是填空题,等待着科研人员用优质的麦种填满。农民的需求、虫害的预防、产量如何提升……这些问题在郭进考的脑海里翻滚,他思考着、探求着……

五黄六月,年轻的郭进考在麦地里等麦熟,布谷鸟脆脆的叫声在田间起伏。麦收时,他们的科研成果将得到检验。他心中激荡着一股豪情,情不自禁在地头唱起京剧《智取威虎山》:“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他是唱给麦子和白杨树听的,他穿的不是林海,是麦子的海。偶尔有人路过,听到麦田里传出的清唱,禁不住拍手叫好。麦子随风摇曳,白杨树沙沙作响,仿佛在应和着郭进考的歌声。

纵有豪迈情怀,也得直面客观条件的简陋。马兰农场交通不畅,下了班车还要步行十几里才到。去了,一住两三个月。有一年郭进考过节回家,步行十几里到村口,从下午2点一直等到天黑,也没等上班车,只好艰难地迈着快要冻僵的双腿回到农场牲口棚,在那里将就住一宿。

人手也不够。下地、播种、拉耧、送肥、上头茬水浇地……都得他们亲力亲为。在老家,运麦用双轮车,马兰农场的车是独轮。郭进考很快学会用独轮车推麦、运种、运肥料,成了地道的庄稼把式。

没有播种机,人拉耧播种;没有收割机,人割。6月收麦半个月,白天割,晚上打麦,每天只能囫囵睡上几个小时,第二天天不亮照样爬起来干,人们每年到这时都要瘦上几斤。麦收时节,忙着抢收,若遇下雨,麦子不干就会发霉。脱完粒,又忙着晒麦。天长日久,手和脚都磨出了厚茧。回到家,郭进考的母亲掰着他的手看:“你这哪是技术员?不和你爹一样种地吗?”成了家,爱人看着晒得黑炭似的丈夫很心疼,每次回来,都要精心给他做几顿好饭补补。有了孩子,他在马兰种地,孩子总闹着哭着要爸爸。孩子有头疼脑热,他也帮不上忙,都是爱人一人操持。

郭进考把汗水洒在马兰农场,马兰农场也实现了他育种的第一步——培育出高产早熟麦种冀麦26号和38号,都获得国家嘉奖,更受到农民欢迎。看着农民来马兰拉麦种,郭进考的心里别提有多畅快。

麦苗青青黄黄,黄黄青青,郭进考也在成长,从技术员成为院长,从农研所所长成为河北省小麦育种首席专家、全国小麦专家组顾问,退休后还“退而不休”,担任马兰农场老专家工作站的站长。他带领团队为国家粮食安全不断奋战,所研制的小麦新品种推广到8个省份,累计推广面积4.2亿亩,增产小麦105亿公斤,节水125亿立方米,创经济效益200多亿元。在河北出产的麦子中,平均每公斤小麦中有0.4公斤用的是郭进考培育的品种。   

三 

培育一个小麦品种,往往需要10年以上时间,每年前后历经8个月,整地、施肥、播种、管理、收割、脱粒、考种,一个流程都不能少。

从进入农研所开始,一年四季,郭进考每天从早到晚盯着麦田,一株一株观察,从分蘖、抗寒、抗旱、抗病,到长相、高矮,逐项研究记录。上百个环节,一个环节有疏漏,一年的汗水就可能付之东流。他说:“农业科学研究,没有惊天动地,只有日复一日坚持、一点一滴积累。”他就像图钉一样钉在麦田里,坚守为国家培育优良麦种的初心!

为了培育出优良麦种,他选择到南方“加代”。但直接到南方种也不行,要把麦苗移植过去。在哪育苗?他们选择了河北平山县驼梁。在海拔1000多米的驼梁,9月份下种,11月份起苗,把麦苗移植到三亚。每年起麦苗,郭进考都要和课题组的同事们亲赴现场,对他们心爱的麦苗说:“咱们去海南了!”  

成千上万株麦苗坐飞机,为的是赶时间。当天飞机落地,当天麦苗下地,一刻也不能耽误。否则一旦苗坏,就会前功尽弃。农业试验不像工业试验,一年只有这一次机会。春节前收麦,再回北方种一季。几十年来,郭进考就靠这样“争分夺秒”,为国家育出33个良种。 

“认真”是郭进考一生育种的精神写照。不认真,囤里无粮,就要挨饿,这个道理他从小就懂。所以,他对小麦认真,对课题认真。

“大田是农业育种的第一实验室。没有好的试验田,有再好的实验室也不行。没有大田,种子到农民的‘最后一公里’就解决不了!”在马兰40多年,郭进考坚信一个理儿:农业科研的课题在农民。农民知道该做什么样的课题,农民中有专家,他们与土地相处的时间最长,最懂得土地需要什么样的种子。 

因此,他舍不得离开马兰这块热土,仍然一口地道的乡音。

2022年,他们最新培育的“马兰1号”小麦单产863.8公斤。在我国北方缺水地区,这个单产量可谓振奋人心。一位农民激动地说:“我种一辈子地,也没打过这么高的产量,这是我见过的最好的麦种!种麦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舒坦!” 

“马兰1号”很快得到推广。  

一次,郭进考去邯郸,种他培育出的小麦品种的农民拉着他的手,像招呼自家亲戚。他知道农民为什么和他亲——一定意义上,他和麦子都算是农民的亲人!有好收成,吃上白面,盖房,供孩子上学、成家,就是乡亲们眼中有福气的好日子,而这都是麦子和“老郭”们带来的,怎能不亲?  

多打粮食,既是为家,也是为国。郭进考和同事们把小麦亩产提高到500公斤、600公斤、700公斤,最新提高到800多公斤,单产纪录不断刷新。农民们高兴,郭进考更高兴。他一有空,就到地里看那些活力十足的麦苗,心情如蜜。

如今,郭进考的小麦“三步走”目标正在一步步地实现:从“吃上”到“吃好”,还得节水、健康、绿色。讲起未来的目标,他眉飞色舞、滔滔不绝。此刻,他就像一位诗人,麦苗就是分行排列的诗,在他的构想下,将要成就一部农业史诗……  

河北是小麦种植大省。种小麦,耗水多。面对华北地区日益下降的地下水位,郭进考意识到问题的严峻,也燃起了挑战的斗志。经过不断钻研,他推出“耐渴小麦”,育成节水高产的新品种,解决了半干旱地区小麦生产的关键性问题。 

要把梦想变成现实,只能靠实干。“农业科研要有思路,有了思路还要实干。光有思路,不实干也不会有收获。必须调查研究,到田间去!”

小小的马兰农场,为什么会育出如此多的优良麦种?郭进考总结出了一句话:“上连天,下连地!”——“天”,是向全国知名大专家学习;“地”,是农民和大田,要拜农民为师、向土地要答案。农民是种子的用户,他们最懂土地,最懂种子。育种是为农民服务,第一试验田必须在大田,育种人要腿脚有泥!

郭进考始终和麦子在一起。他的荣誉也像麦粒,层层叠叠、粒粒饱满地摆满书柜: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中国好人”、“燕赵楷模”……  

有生之年,郭进考还想在祖国的小麦种子谱系上多加几个品种。他现在的育种方向是超高产和优质专用,他还要继续育成少用水、少用肥、健康环保的高产小麦。小麦增产,就像百米赛跑,达到高水准之后,成绩每增加一丁点儿,都要付出百倍千倍的艰辛。难,但他不怕! 

“一个育种专家培育一个品种并不难,难的是让老百姓们认可。要让每一寸土地生产出更多小麦,让每一滴水生产出更多粮食。”

他讲给我,也是讲给大地,讲给麦子。

金色麦田,天空高远,空气中弥散着馥郁的麦香。麦子欢快起舞,而他则像是麦田中的歌者,他为丰收的大地而歌,而那一粒粒种子,正是歌中的音符,是大地的珍宝。 

制图:赵偲汝

陈晔《人民日报》(2023年01月16日 第20版)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小红故事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snowhoo.net/?id=188

分享给朋友:

“馥郁的麦香(逐梦)” 的相关文章

青山如黛

青山如黛

12月6日,位于湖南省的桂东三台山省级森林公园,晨雾、郁郁葱葱的森林、护林公路等构成一幅和谐图景。   邓仁湘摄(人民视觉)《 人民日报 》( 2022年12月07日 第 14 版)...

修复生态湿地、迎接春迁候鸟,江苏盐城东台市—— 春风扑面 万鸟翔集(美丽中国·春天来了③)

修复生态湿地、迎接春迁候鸟,江苏盐城东台市—— 春风扑面 万鸟翔集(美丽中国·春天来了③)

条子泥湿地的候鸟。孙家录摄(人民视觉)时值早春,江苏盐城东台市条子泥湿地内,春迁候鸟前来报到,越冬鸟准备北飞。近年来,当地推进湿地修复,不断提高海岸带生态系统质量,恢复珍稀濒危候鸟栖息地,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这几天东方白鹳多了起来,昨天我观察到100只出头,今天又增加了20只左右;卷羽鹈鹕这几天也...

赵州桥畔

赵州桥畔

去年夏天,母亲打来电话说,打算在老家给父亲过生日,等着我们都回来。放下电话,我的思绪立即飞回了故乡。故乡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赵州镇大石桥村,就在举世闻名的赵州桥畔。赵州桥横跨洨河两岸,位于我们村中间。始建于隋代的赵州桥至今已有一千四百余年历史。它是世界上现存年代久远、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单孔坦弧敞肩...

魅力冰雪季 运动正当时(新时代画卷)

魅力冰雪季 运动正当时(新时代画卷)

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秦旅冠军冰场内,小朋友正在练习滑冰。曹建雄摄(人民视觉)上海市第十七届市运会冰壶比赛中,徐汇冰壶队队员王卓仪正在掷壶。巨云鹏 李铭珅摄影报道小朋友在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万象城滑冰场练习滑冰。赣州市积极推动冰雪运动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吸引青少年群体广泛参与。胡江涛摄(人民视觉)吉林...

巡河记(遇见)

巡河记(遇见)

沙溪浩河风光。车福鸾摄这天,我再次来到位于四川苍溪县的沙溪浩河。河面在阳光映照下泛着光,各式石头在河面静静卧着。老黄是沙溪浩河的河长,他走在前面一个劲地说:“这河里的石头,每一块都是独一无二的。我巡河,也是欣赏这里的石头呢。”我们沿河水逆流而上,只见清澈的水从石头缝里挤出来,像孩子们笑着唱着,跳跃奔...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